徒步環島,在我接觸旅行不久,就浮現在我的 Facebook 上面。
那時候,光是「環島」就覺得遙不可及。好在,許多網友很樂於在背包客棧網頁發文章,或是 Facebook 設立粉絲專頁,以日更的形式分享所見所聞。相比日韓泰輕旅行的文章,我似乎更喜歡這種文筆很流水帳,卻字字真切的瑣碎心得。於是,我在大學期間不停練習旅行,去條列旅行會想做什麼事情,以及觀摩別人的風格。
漸漸地,我清楚相比結伴,更喜歡獨自旅行。我還是會在路上交到新朋友,當然也樂意跟旅伴協調大小事情。相比熱門景點,我偏好信手拈來的停留,甚至只做交通規劃,其餘留白。再者,旅途中會不停跟人說再見,每次轉身都要決定,是不留戀或是追上去。
這些練習,很考驗旅者的反應能力。這個能力多半跟生活習性、個性有關,會決定這趟旅行是否美好。比如真的要跟著旅行計畫走嗎?不跟的話,怎麼當下安排行程呢?不確定性接踵而來,不安也會隨之而來,要如何共處就成了很重要的課題。
徒步環島,就相當應用這些內在能力。相比其他環島,徒步環島並非那麼新手友善,它的天數長,也不見得是以放鬆、排解壓力為前提,去規劃行程。尤其,短期的徒步環島也得花一個月,安排 30 天的課表並完全執行,也不是很加分的事情。
因此,過程中的彈性,就顯得相當重要。
2023 年 9 月,我離開了任職的辦公室。
走出商辦大樓的那天傍晚,我突然覺得,我好像不是很想立刻繼續投入職場。我想起了曾經,一直沒有徒步環島的根本原因——沒有時間。前一份工作不易遠端執行,加上在職時,總想說要飛出去,要去遠一點比較划算。
我快速構思了徒步環島的可行性。
就旅行而言,我自認為經驗值已經相當豐富。就時機來說,我有了一筆空白時段。就個性評判,我是衝動型出走的類型。最重要的,我剛好有一個困惑在心頭,可以透過這趟旅程慢慢找到答案。
於是,我打開 google 地圖,簡單規劃前三天的終點。我打開衣櫥抽屜,把背包和常用的旅行衣物拿出,對照徒友前輩的清單,整理行李和採買。我開始昭告身邊的友人,我要去徒步環島,這是很關鍵的自我催眠。最重要的:預定第一晚的住宿。預定後,心態就有啟程的轉變。
我記得那天四點起床,四點半就出門了。
第一天的清晨總是最迷人,因為後面的每一天都很疲憊 XD。很感謝兩個月前,朋友推了一把,家人推了一把,我也推了自己一把。我知道未來會想去其他國家長程徒步,那就先從台灣開始吧!大不了撐不住,就搭火車回家(笑)。
接著的每一天,我都努力說服自己,再走一個縣市,再走 25 公里,再走一個轉角就好。
就這麼過了 54 天。理由就是這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