徒步環島需要多少體力呢?
沒有運動員的體魄,沒有運動習慣,怎麼辦?
先給各位讀者,一個專屬於筆者我的數據吧。
二十九歲,一個前上班族,體重 77 kg,體脂率 23%,身高 < 170 cm。超過半年沒有規律運動,偶爾去羽球場打歡樂賽,跑步機快走 30 分鐘而已,抽筋是家常便飯。久遠之前曾經參加多場半馬、兩場全馬,還有以完賽為目標的標準鐵人。當時的體格是不錯的,經過一陣子身心問題的社會洗禮,就暴飲暴食變得鬆垮臃腫 XD。
身心問題,它確實帶走了我對美好生活的部分鬥志,但沒有削減不服輸的內心。就算沒時間訓練,去喚醒過往的體能,也多少對長時間的運動有「體力分配」的概念。
是的,徒步環島,就是體力分配的終極展現。體力分配的重點,就是不停催眠自己,終點快到了,再五公里、再半小時、再一個彎,快了、快了。
以上是出發前,我對自己心裏的吶喊。雖然出發前看起來很像一堆空話,後期卻產生了關鍵的作用。
回到主題,徒步環島究竟要多少體力呢?
坦白說這不好說明,我主觀認為鮮少人會為了「徒步環島」而訓練體能,不如看看平時的運動習慣是什麼。
有運動習慣是一定加分的,不論是純粹健身房、純粹有氧,或球類運動、瑜珈、登山健行與戶外運動等等。完全沒有運動習慣,也不是不能出發,只是旅行計畫要添加縝密的修復時間與固定作息。
路上不少徒友,一眼就能看穿,他沒什麼運動習慣,沒出門旅行過,沒有打包策略,看不懂地圖的,都有。但前面這些問題,都可以中途慢慢調整,畢竟路上旅店和商店很多。相對的,有運動習慣的人,在旅途中同樣會有所調整,不論是飲食、作息等等。
徒步環島本身就不是以舒適為前提的旅行,當然能做到身心舒適的徒友,可以直接斷定是高手了,畢竟二刷三刷徒步環島的人也不在少數。
而且,徒友的年齡層滿廣的,類型也是形形色色,拉行李箱的(不是菜籃車喔)、退休結伴的等等。也許步伐會緩慢一些,但隨著時間而來的經驗值會驅動旅者在路上改善問題。
不論自身體力為何,節省體力是徒步路上最重要的事情。
要如何節省呢?通則是在最熱的氣溫下減少曝曬,要讀出身體的疲勞警訊等等。路途也要練習休息,休息不是認輸,而是為了下個移動做好準備。勉強身體在這一個小時多走 1 公里,可能會賠上後面 2-3 小時都走不上 1 公里。
徒步環島不是競賽;屬於每個徒友的勝利,就是平安回家。30 天走完,跟 70 天走完,都是屬於自己的勝利。
內心的彈性,會決定旅程的舒適程度。徒步中能不能搭交通工具?能不能騎腳踏車?花一把吃大餐?休息日去觀光呢?中午躲去便利商店打電動?可以啦!
講個結論。徒步環島,比起體力,耐心同等重要,相輔相成。當然是金錢無虞、身心健康的前提之下,以上的討論才有意義喔。